[新聞] 人類如何學習和記憶?技術如何促進教育發展?

有關人類學習和記憶的科學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但是如何運用這些成果促進教育發展的實踐卻差強人意。2019年10月14日,哈佛大學前社會科學系主任史蒂芬·科斯林(Stephen M. Kosslyn)為《哈佛商業評論》撰文,探討如何借助技術更好地應用有關人類學習和記憶的科學理論。

一百多年來,研究人員孜孜不倦地研究人類如何學習和記憶,在研究廣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對於如何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領域,卻沒有什麼作為。

運用這些有關人類學習和記憶的科研成果促進教育發展,首先需要確定一些普遍的原則。有些原則源於人類大腦的一種屬性:我們處理信息的強度越大,我們的記憶力就越強。例如,晚上入睡之前,你有沒有回想過當天發生的事情?如果有,你所記起的內容有多少是事情發生時就試圖記住的,又有多少是你後來碰巧記住的?當我問很多人這個問題時,他們通常說在一天結束時能有意識地記住的最多十分之一。那麼,這些能記起來的東西都是從哪來的?深度處理。僅僅是集中注意力和深入思考某件事就能讓你記住它。

大腦的這種一般屬性意味著,如果我們希望人們學習一些東西,我們就應該促使他們專注於這些問題並且思考他們的性質和含義。有很多方法可以實現這一點,這些方法都是基於特定的學習原則,這些學習原則反映的就是集中注意力和處理信息的特定的方法。例如,“難度適當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人們面對的學習挑戰沒有難到令人望而卻步,卻又不至於簡單到讓人感到無聊——也就是只有學習任務難度適當的時候,才能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學習挑戰的適合難度因人而異。更糟糕的是,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學習挑戰的適合難度也會因學習主題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來說,你對某一事物瞭解越多,在你學習能力受到挑戰之前你所能接受的學習挑戰的難度就越高。

由於存在很多變量,將這一原則應用於傳統授課之中極具挑戰性。而這恰恰是技術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利用“難度適當原則”同時提高大量學生的學習。首先,你需要一種收集學生成績數據的方法。例如,學生會在每堂課後做一個小測驗,每個測驗題目都會按照測試難度進行編碼。這一平台將跟蹤每個學生表現的具體細節。

其次,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主動學習。事實證明主動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因為這能夠促進深度處理。重要的是,每一次小組討論活動都可以根據活動的難度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將水平相當的學生分配到相同的小組。

第三,學生分組參加的每一項活動都可以是“多層次的”。小組討論過程中的社交互動能夠引導學生調整他們對信息的處理深度,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顯然,技術為以新的方式使用學習的科學原理創造了機會。要利用這些技術,我們需要有明確的學習成果,我們需要非常細緻地衡量每個學生在逐步取得這些學習成果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還需要重點關注主動學習。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和管理人員必須明確成功的教學是最重要的目標,並願意耗費時間、精力和資源來實現這一目標。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資訊
有廣告合作的想法與需求, 歡迎與我們聯繫!

我們的 email 是
support@ainfo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