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呼吸,但呼吸深淺快慢卻差很大,對身體也有不同影響。
嬰幼童因為呼吸器官還未發育成熟,呼吸較淺快,每分鐘約在30~44次。而成人在安靜時呼吸約15~20次,從事體力勞動時呼吸次數和深度會增加,激烈運動時,每分鐘呼吸可高達60次。

每次呼吸進出呼吸道的氣體量約在450~600毫升,但並不是全部會到達肺泡進行氣體交換,必須扣除從口鼻到細支氣管的區段(稱為無效腔)約150毫升。如果呼吸短、淺,身體可以得到的氧氣量相對也比較少。
現代人因為常坐辦公室,下班或放假時也多窩在家裡上網看電視,缺乏運動,許多人僅用胸式呼吸,既短又淺,每次換氣量少,通氣不足容易使體內的二氧化碳累積,因而常感覺疲累乏力。「有些上班族坐久了,會想要站起來伸懶腰深呼吸,這就是身體告訴大腦缺氧了,」江啟輝醫師解釋。
此外,患有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時,呼吸次數多所以呼吸會變得比較淺。或者因為疲勞與壓力、因便秘造成腹脹腹壓增加,以至於橫膈膜不容易下降,呼吸也會變淺。
正確呼吸方式、特別是深呼吸,增加有效的呼吸量,可以幫助身體獲得更多氧氣,促進健康。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兼任教授、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在《真原醫》指出,如果僅是胸式呼吸,呼吸容易太短促,必須要有2~4倍的循環量,才可能滿足身體的需要,且這種呼吸方式十分消耗能量。
正確的呼吸方式應常用腹式呼吸,而且吐氣要緩慢且深長,把二氧化碳較多的廢氣吐乾淨,運用腹部呼吸,每個呼吸循環才夠徹底。
完整的呼吸循環,重點在拉長吐氣時間。在拉長吐氣中,甚至可達到「息」的境界,讓身體氣脈完全打開,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天人合一」,更甚者可達到「通」的境界,此時身心非常舒暢,情緒開朗、穩重,遑論對健康會有多大的好處了。
對於有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病人來說,常做深呼吸,除了能增加有效呼吸量,且能增強呼吸肌肉收縮力,有利胸腔和腹部的有效擴張,可以逐步恢復肋間肌肉彈性和提高肺活量,從而達到治療和緩解病情的目的。
腹式呼吸法應是在輕鬆心情下,長時間不斷堅持練習,並將此呼吸理念帶到日常生活中,變成習慣性的呼吸方式。
—————
腹式呼吸示範
1.找個舒適位置,鬆開較緊的衣物,坐著或躺下。
2.雙腿自然微開,一手輕輕置放下腹,另一手輕放在胸部。
3.由鼻子吸氣再由嘴巴吐氣。
4.吸氣時,肚臍儘量往上頂,橫膈膜向下拉,胸部會自然擴張。吸氣同時默唸:1、2、3(約1.5秒),並且暫停0.5秒。仔細感覺放在腹部的手會跟著上升約1吋,並想像溫暖且放鬆的氣體流進體內。切記:不要牽動肩膀。
5.以相同方法緩慢吐氣,默唸:1、2、3、4、5、6(約3秒),仔細感覺放在腹部的手會跟著下降,並想像所有的緊張也會跟著釋放出去,吐氣時間應該是吸氣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