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內的數百萬億個細菌,對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全球頂尖科學家Jeffrey Gordon和歐洲分子學生物實驗室的系列醫學研究表明:
人體內菌群的失衡,尤其是以乳酸菌為代表的有益菌比例過低,與慢性腹瀉、慢性便秘、肥胖、高血糖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
想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提升有益菌數量和比例至關重要。但哪些人需要補充,又該如何補充,我們並不瞭解。
一句簡單的多喝酸奶,並不能說服多數人堅持。
下面,就為您詳細介紹缺乏益生菌的7種表現,及正確補充益生菌的2種方法。
身體常有這6症狀:警示腸道益生菌太少了
(1)易腸胃不適,出現腸胃炎
乳酸菌進入腸道後,迅速生長繁殖,代謝產生的乳酸、二氧化碳使腸內pH值降低、分泌抑制病原菌的細菌素,能抑制有害菌繁殖,從而起到預防感染、維持腸內菌群平衡的作用。
乳酸菌減少,腸道內的病原菌大量繁殖,會引發感染症。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慢性腹瀉、慢性腸道炎症。
(2)易便秘
糞便被排出體外,離不開腸道有規律、方向性的蠕動,推動糞便向肛門處移動。乳酸菌能刺激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3)飲食清淡,血脂依舊超標
乳酸菌能在腸粘膜上粘附定植,它的代謝能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同時乳酸菌可吸收膽固醇並將其轉變為膽酸鹽排出體外。
(4)直腸癌風險高,腸道息肉頻發
乳酸菌對直腸癌有預防作用。許多研究與報導,如乳桿菌的胞外多糖可以誘導癌細胞的凋亡,可以保護直腸細胞的致突變型。
(5)免疫力不高
乳酸菌可以活化吞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等免疫細胞,還可以刺激產生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等免疫物質,增強宿主的免疫力。
乳酸菌減少時,免疫能力下降,容易過敏、感冒。
(6)缺乏B族維生素
乳酸菌有助於合成B族維生素。它是維持心臟、神經系統功能,維持消化系統及皮膚的健康,能增強體力滋補強身必不可少的物質。
如果缺少維生素B,細胞代謝障礙,人體會出現食慾不振、精力缺乏、抑鬱等症狀,還可出現貧血、脂溢性皮炎、舌炎等疾病。
此外,乳酸菌減少也容易出現血糖、血脂異常現象。
該如何提升有益菌比例?
益生菌是一類微生物,尤以分解糖類產生乳酸的乳酸菌最為重要。想提升腸道內有益菌的比例,目前最有效的2種方法是:直接吃入有益菌、額外補充專供有益菌的”食物”。
(1)直接補充益生菌
直接吃進活的有益菌是補充腸道益生菌的一種方法。類似於空投一些”好細菌”來抑制”壞細菌”。
但直接吃進去的益生菌,想安全通過胃部進入腸道存活,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能夠存活下來的數量微乎其微。如胃部的強酸環境。
想要起到效果,需要長期堅持。如每天食用酸奶。
(2)補充益生菌的食物:益生元
糖類,特別是無法被人體細胞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或復合碳水化合物,可極大促進乳酸菌的繁殖。而有害菌,則對糖類不感冒。
這種具有選擇性增殖有益菌、壓制有害菌的糖類,被稱之為”益生元”。
大白話就是專供有益菌的食物。
目前,科學證據最充分的益生元是:菊粉、低聚果糖。這2類物質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靠譜的益生元。
它們可以高效增殖腸道有益菌數量,調整腸道菌群的平衡,緩解便秘或腹瀉問題,幫助控制體重、血糖、膽固醇、血壓等健康指標。
菊粉:它並非是菊花的粉末,而是提取自菊苣或菊芋的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
低聚果糖:低聚果糖也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科學界公認最具代表的益生元之一。它被雙歧桿菌優先發酵,高效促進雙歧桿菌的增殖。
哪些人需要增加腸道益生菌?
(1)因治病需要長期吃抗生素的患者
服用抗生素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時候,會擾亂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腸道內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擬桿菌都會大量減少,而一些病原菌如腸球菌則會增加。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患者,建議吃益生元。
(2)慢性便秘、腹瀉的中老年人
年齡越大,腸道菌群中的有益菌比例下降越明顯。如果存在慢性免疫、腹瀉,則表明有益菌下降的程度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腸道功能。
(3)血脂、血糖、血壓異常的中老年人
三高問題與多種因素有關。除了飲食、運動不健康外,腸道菌群的自然衰退也有密切關聯。
在遵循醫囑服用藥物之外,提升腸道益生菌比例,能夠更好控制三高病情,減少對藥物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