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身體營養來源的最主要渠道,是維繫生命的根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吃得越多越好,老一輩人總是說“多吃點,多吃點”,這在資源貧瘠的年代可能是對的,可在當代卻完全行不通了。
美國就有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吃得少一些,不僅身體更健康,而且更容易長壽。
美國科學家曾用與人類身體結構最為相近的猴子來進行飲食方面的研究。
研究人員將兩百隻猴子分為兩組,一組一百隻。第一組猴子不限制飲食,可以根據自身食慾大吃特吃,而第二組猴子卻嚴格限制飲食,每一頓只給吃七八分飽,10年、15年後,結果讓研究人員們大吃一驚。
10年後:第一組猴子僅剩下五十隻,另外五十隻大多都是因為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死亡;第二組猴子中卻僅有十二隻死亡,還剩下八十八隻。
15年後:第一組猴子已經全部死完了,第二組猴子中卻還剩下很多高壽的猴子。
據科學家分析認為,若人類能堅持每頓少吃40%,那麼壽命就可以延長20年,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會大幅度降低。
其實,“少吃一些能健康長壽”的結論,我們的老祖宗們早就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7分飽”的諺語,如“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等等。然而,這樣的飲食傳統文化國人並沒有繼承下來,相反日本人卻在嚴格執行,這也使得日本人肥胖率只有3%,人均壽命連續20年蟬聯世界第一。
日本人的4個健康飲食習慣,國人是該學學了
一:餐具小巧,讓人吃得少
日本人的餐桌文化與我國截然不同,國人的餐桌上永遠都放滿了盤子,盤子中盛滿了菜,而日本人的餐桌上碟碟碗碗不少,但碟碗通常比較小,而且菜的份量卻非常少。
這樣獨特的餐桌文化能夠使人潛意識中控制自己的食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7分飽”的習慣。建議家中還在用大碗盛飯盛菜的家庭,儘量換小碗。
二:愛吃魚肉,不愛吃紅肉
紅肉既指豬牛羊等畜類肉食,日本人並不愛吃紅肉,尤其是脂肪含量最高的豬肉,他們喜歡吃脂肪含量低且營養豐富的魚肉,多吃魚肉不僅有益控制體重,對心腦血管健康也極為有利。
反之,一天三餐離不開豬牛肉的國人,不僅很容易肥胖,而且極為容易患上“三高”等富貴病。
三:調料用得少
日本人很注重食物最原始的味道,但凡能夠生吃的儘量生吃,不能生吃的也儘量少用各種調味品,烹飪方式及其簡單。國人烹飪喜歡用各種調味品,除了少部分地區堅持清淡飲食外,大部分地區都喜歡重口味。
簡單的烹飪方式能夠最大程度上保留食物的營養,同時,油、鹽攝入過多也是導致肥胖和引發“三高”等疾病的重要因素。
四:注重飲食多樣化
日本人雖然吃得少,但它們非常注重飲食的多樣化,這樣能夠保證身體營養的均衡,量雖然少,但質量非常高。日本甚至出台相關的政策,鼓勵學校每天為學生搭配30種食材,保證學生們的營養均衡。
以上這4個飲食習慣,建議大家多和日本人學學,別人壽命世界第一並不是一個巧合,而是他們獨特的健康飲食文化。
為什麼吃得少,對健康長壽有益呢?
若在古代,那麼顯然就應該多吃一些,因為古人受條件所迫,必須每天進行大量的體力勞動,消耗大了,食物的攝入自然要求也大。
然而,現代人卻和古人的條件完全反了過來,如今生活資源極為豐富,人們的體力勞動也大幅度減少,甚至很多白領根本不需要付出體力勞動,只需每天在辦公室內伏案工作。消耗得少,攝入過多,兩者之間達不到平衡,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囤積在身體內,甚至血管和肝臟中,久而久之,不僅體重越來越高,各種健康問題也就出現了。
所以,“7分飽”的飲食習慣對現代人的健康長壽非常重要,千萬不可小視。